本网讯 为进一步总结赛事经验,创新办赛模式,谋划未来发展,11月4日,校长李富生主持召开第一届运动会总结大会。党委副书记马海涛,副校长张葆欣、雷振华出席,运动会各工作组、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和决战办成员参会。

会上,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分别就运动会筹备与执行情况作总结汇报,系统梳理了赛事组织、志愿服务、宣传动员、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与经验,并提出下一步改进思路。
校领导结合分管工作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首届运动会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就进一步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优化项目设置、增强二级学院参与度、强化过程管理、科学调度场地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李富生指出,在办赛过程中,各部门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紧盯目标、协同作战,展现了极强的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各项重点程序落实落地,成效显著。他系统总结了本届运动会的十大创新亮点,一是首创高校综合性运动会,树立行业新标杆。打破常规,在全国高校中首开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的先河,将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橄榄球、足球等33个项目纳入比赛;二是构建完整的视觉听觉形象体系,强化文化标识。西体“小全运”推出匠心独具的会徽、激越昂扬的会歌、灵动传神的吉祥物、铿锵有力的主题口号,提升了“西体小全运”的文化内涵、品牌价值与精神感召力;三是推动师生全员参赛,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每名学生至少要参与一个竞赛项目”成为赛事要求,让理论课堂成为赛事规则与科学运动的“打底课”;四是设置多元组别,凝聚西体情感共同体。学生、教职工、离退休、校友四大组别的设置,让运动会成为情感交融的舞台,真正实现了举校参与;五是依托一流场馆设施,保障赛事高品质运行。赛事充分利用鄠邑校区具备承办国际赛事条件的场馆设施,高标准的场地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也展示了学校办学硬件设施跨越式发展;六是赛程深度融入教学,优化校风学风。近170天的超长赛程,巧妙地将赛事嵌入两个教学周期,使“备赛、参赛、总结”深度融入教学,改善了学风、提升了教风、优化了校风;七是拓展学生多元角色,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学生担任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解说员、组织者、志愿者、队医、宣传员等多元角色在竞技场印证所学,这种全链条实战,浸润式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八是促进非体育生融入,彰显办学特色。非体育生积极融入体育赛事,让“以体为本”的育人特色融入到体育专业院校的育人基因;九是深化赛教融合,赋能人才质量提升。以赛促学促进教学相长,让比赛成为实景化教学,让赛场成为沉浸式课堂;十是强化宣传声势,树立学校崭新形象。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频次的宣传报道,“西体小全运”全网话题点击率超百万,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展现了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显著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李富生指出,本届运动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风教风持续向好,师德师风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校园文化品牌更加鲜明,管理协同效能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学生技能全面提升,就业基础不断夯实,团队合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大胆创新、精准设计、敢于担当、精心组织、广泛参与、公平竞赛、严格对标、协同作战、一流设施和高端宣传等关键因素。围绕下一步工作,李富生强调,要认真总结首届运动会的成功经验,全面谋划第二届运动会整体提升,打造西体品牌赛事;依托成功经验,奋力拼搏,全面打赢十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努力挺进“第一方阵”。
(审核:黄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