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 页 >> 西体新闻 >> 正文

改革攻坚育英才 提质进位谱新篇——我校2025年本科生源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5日 16:18 作者:杨柳 摄影: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昕宇(实习)

摄影

本网讯  生源质量提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校将提高生源质量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竞争力和办学声誉的前提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促使生源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生源质量创新高 纵横对比显优势

2025年本科招生工作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精准施策、优化服务、提质增效”原则,圆满完成了各项招生任务。今年共录取本科生1720人,其中单招类540人,本科批次1170人,民族预科生10人,生源覆盖面扩至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过程严格规范程序、优化宣传策略、强化服务保障,确保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横向对比进位明显

单招破局,揽获国手,我校一级运动员录取占比居全国体育院校第三。我校2025年体育单招项目共27个,限制一级运动员报考项目占比达83.3%,在全国体育院校排名第三。2025年我校成功录取多名国际运动健将,比如有我校自主培养的竞走项目运动员白马卓玛,陕西女垒省队校办模式下培养的3名优秀运动员李欣甜、黄雅莉、仰蓓蓓也如愿拿到了我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李欣甜、黄雅莉已入选国家青年队,李欣甜7月还代表国家女子垒球队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女垒亚洲杯赛。2025年运动健将录取占比居全国体育院校第五。充分表明我校在精英运动员(一级及以上级别)录取质量上的竞争力、单招等级的精英化定位及“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招生理念,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9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向我校发来感谢信,感谢“我校在单招考试组织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公平公正、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了考试安全平稳有序” 。

——纵向对比创历史新高

我校一级运动员录取比例创新高。从录取数据来看,2023年一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录取比例为36.6%,2024年提升至41.7%,2025年达到56.1%,近2年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今年创历史新高,共录取一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303人,较2023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

我校在全国多省市地区实现最低录取分正向增长。其中宁夏、河南、四川、河北、黑龙江等地区今年的录取分数较2024年有较大提升,充分体现我校在全国多区域招生竞争力持续增强,生源认可度和生源质量大幅提升。

我校省外生源录取比例提高。2025年我校省外生源占比达38.7%,较2024年提升2.7个百分点。

多专业在陕录取位次整体呈大幅提升态势在陕西新高考改革首年,我校坚持以体为本,体育类及多个专业录取位次显著提升,其中体育旅游专业(历史类)最高位次提升了4675名(从21196 名升至16521名)、最低位次提升了411名(从23141名升至22730 名);休闲体育专业最低位次提升了2169名(从2819名提升至650名)、最高位次提升167名(从367名提升至200名);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物理类)最高位次提升了4324名。体能训练专业最低位次提升308名、最高位次提升483名;体育教育专业最高位次提升46名(从144名升至98名);运动康复专业最低位次提升308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最低位次提升了1281名(从1770名达到489名)、最高位次提升79名(从279名达到200名);播音主持专业最高位次提升了157名(从234 名升至77 名)、最低位次提升了81名(从362名升至281名);舞蹈专业最低位次提升了73名(从293名升至224名);康复治疗专业最高位次提升6340名。多专业整体录取位次正向增长,彰显我校体育类专业在陕报考热度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充分体现我校办学质量、考生认可度、专业吸引力不断提升。

改革攻坚破难题 十措并举促提升

学校生源质量的明显变化,得益于学校大力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尤其是一切为了提高生源质量的10项全方位改革措施的有力实施。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改革,为提高生源质量奠定战略基础。2023年9月学校新班子到任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建成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创新提出“15229”发展路径,全面布局“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三年发展思路”,压茬推进“百日奋战”“十月鏖战”“四季决战”三大改革战役,其中30项重大攻坚战,向提高生源质量精准发力,擘画实施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蓝图。两年多来,这些疾风骤雨、破壁开局、重塑筋骨的改革发展措施,成为西体生源质量提升追赶超越的底气。

二是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生源质量创造硬件保障。基建团队“鄠建铁军”发扬“5+2”“白+黑”的工作节奏,全力开启鄠邑校区二期建设。2024年10月,300天建成的集教学科研图书实验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化智能教学综合楼、188天建成配备独立卫浴上床下桌的7号学生公寓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创下了西体速度。2024年10月26日,为方便7000余名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学校行政主体西迁鄠邑,2天时间32个部门545名教工4689件大件资产2800个纸箱115趟次车辆行驶6200公里,创下了高校搬迁的新样本新速度,也开启了西体人西迁创业的新篇章。随着新建的教学综合楼、人防工程、过街天桥、综合训练馆等项目落地,办学71年的西体终于有了与之匹配的现代化硬件支撑,办学空间的拓展,两校区布局优化,硬件设施率先进入全国体育院校第一方阵,成为招生办学、生源质量提升的重要硬件支撑。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提高生源质量筑牢育人根基。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促建为契机,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校风教风学风作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国际化办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5门课程获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立“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小班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强化手曲棒垒橄等特色项目招生,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竞争力。构建从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储备选拔、到省队校办的青训人才训练、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再到校地合作的高水平人才就业的竞训人才培养全链条模式创新,从源头出发,吸收优质生源。

四是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为提高生源质量拓宽发展路径。近年来,学校服务国家体育强国战略,深化体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牵头开展体育支教活动,7万余名中小学生受益,“十个助推”“十个结合”“十个提升”的经验做法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范本向全国推广。陕西省体教融合研究中心落户我校,成为全国首个省级体教融合研究中心,为体教融合开创西体样板。2023年12月,学校与陕西省体育局签署共建协议,组建陕西女子垒球队,开创“省队校办”新模式,仅半年时间便斩获全国青年锦标赛亚军,5名队员入选国青队和国家队,队伍也成为陕西省首支获得第十五届全运会参赛资格的集体项目队伍。体教融合,省队校办模式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五是加速实施竞赛训练改革,为提高生源质量增添竞训特色。学校大力推行竞训改革,构建以赛促训、以赛育人,赛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西体方案”。首办“西体小全运”,将32个比赛项目贯通全年,融入校园文化,覆盖学生、教职工、校友等万余人,以赛事为杠杆,促进教风学风大提升,开创高校办综合运动会的先河。学校全面推进国家级训练基地、手曲棒垒等国字号学院申办,与中国足协首签共建协议,建设国家重点足球示范学院、申报国家重点足球体校等,持续深化竞训改革,实施“5+3+1+X”特色竞训项目布局,打造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六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提高生源质量凝聚师资优势。学校深刻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对标申博指标,加大高层次教练员、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将人才引培育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点。近年来,学校聚焦“高、精、尖、缺”用人导向,打破常规,出台了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了专项引才基金,成功吸引了包括国际级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员、高水平科研专家以及具有奥运备战经验的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运动心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迅速充实了师资力量。通过强化学科学术带头人建设、改革职称评审、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鼓励教师深造等途径,人才强校战略效果明显。

七是全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提高生源质量营造优良生态。学校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年”专项行动,将其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如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带领学生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教练员、爱生如子的辅导员等,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这些灵魂工程,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教风、学风的持续向好,也为生源质量提升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八是精准实施学校品牌宣传,为提高生源质量提升社会影响。近年来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策略,紧扣以体为本、改革赋能、赛事加持、全员宣传、校友代言、全域覆盖的理念,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形成强大的传播声势,有力展现学校改革发展成就与办学实力,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为生源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今年7月14日至20日承办的女垒亚洲杯赛事,总曝光量1.36亿人次,各大媒体报道80篇次,短视频播放量破3亿。学校官微跻身全国体育院校前列,办赛成绩亮眼,增强西体品牌的号召力,学校发展广受考生、家长关注,为提升生源质量扩大了社会影响。

九是积极承办高水平赛事,为提高生源质量搭建优质平台。学校以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为契机,承担兴体报国光荣使命,同时也提高了队伍专业水平,搭建了特色育人平台。开创“5+1”高校办赛新模式,即以综合协调、竞赛组织、场地保障、志愿服务、新闻宣传5大核心模块为基础,结合属地管理,以我校国际一流比赛场馆为基础、加强周边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安全、医疗急救、食宿安全、水电保障等配套,形成强大的办赛合力,为高校承办大型赛事提供了可复制的“西体模式”。牢牢依托本校师生承办重大赛事,把教学、科研、训练融入办赛,提升师生参与度获得感,增强师生专业素质。

十是深入推进“四院”合并,为提高生源质量整合优势资源。学校以刀刃向内之姿破旧立新,机构改革总量“瘦身”,内核功能不断“健身”,强化一线教学,放权二级学院,缩减管理职数,将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足球学院、运动休闲体育学院等4个二级学院合并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按照学科特色合并成1个拥有近6000名学生的“大学院”,以整合大资源、依托大平台、发挥大职能、推动大治理,让师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砥砺奋进向一流 十策续力攀高峰

2025年本科各类招生数据持续向好,生源质量实现新突破,充分说明我校各项改革措施有力有效。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坚定改革方向,重点实施十项措施。

一是加速推进校区新建项目,打造花园式新校区。持续优化两校区办学格局,推进鄠邑校区田径场看台、篮球馆、排球馆、运动员大厦、8号学生公寓等建设,持续打造一流硬件设施及智慧化、生态化校园建设。校区将实现设施智能化、环境生态化、功能多元化的全面提升,为师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训练及生活环境,增强整体办学吸引力。

二是继续深化招生改革,提升生源入学标准。学校将逐步优化招生政策,进一步提高单招运动员的等级标准,计划明年实现单招考试一级运动员生源全覆盖。积极推进建立 “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综合招生评价体系,探索实施体育考生专项测试。借助大数据招录平台,实现生源精准筛选与全过程管理,持续优化生源结构。

三是强化特色项目人才培养,增强专业吸引力。大力发展手曲棒垒橄特色项目,巩固拓展“三大球”、竞走等传统项目,布局冰雪、攀岩等新兴项目,建立健全相关课程体系、训练团队及竞赛机制。通过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协会及地方体育局的合作,推动“教、训、赛”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地区新兴项目人才培养高地。

四是加大各项高端赛事承办,扩展西体品牌影响。积极申办国际国内以手曲棒垒橄等特色项目为主的高水平赛事,不断完善赛事组织和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各类重大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研、以赛促管,推动项目普及、训练水平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学校在社会及行业中的影响力,为师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实践育人平台与竞技体育舞台。


五是打造人才“招培就”全链条,拓展高质量就业通道。学校将继续加强整合招生、教学管理与就业服务资源,建立生源质量分析、在校培养跟踪和就业效果评价的闭环管理系统。依托各类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竞争力,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人才供需循环。

六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夯实师资基础。继续面向全球吸引高水平教师、教练与科研团队,围绕学科发展和竞技体育需求,设立专项引才资金,面向海内外精准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科研骨干及青年博士。重点聚焦特色项目、奥运项目、体育工程、运动康复等方向,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增强引才灵活性,力争在高层次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实现新的突破。

七是加快推进申博与学科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层次。聚焦“申博”关键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对标对表,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推动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八是加快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创新教学环境。全面推动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集智慧课堂、在线学习、训练监控、招生就业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智慧西体”。

九是深化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拓宽全球办学视野。依托“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加强与各国体育院校合作,开拓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十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大力塑造育人典范。大力弘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选树先进典型,全面筑牢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笼子和文化根基,让优良师德师风成为生源质量提升及家长考生信赖西体、选择西体的重要软实力保障。

2025年招生工作数据亮眼,实现了结构优化、减量提质、位次攀升,学校打出的一张张“质量王牌”,为西体拉满了魅力值。学校将高质量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吸引优质生源为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奋力谱写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崭新篇章,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西体力量。

(审核:黄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