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体新闻

您的位置: 首 页 >> 西体新闻 >> 正文

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吴长龄寄语新生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15日 00:00 作者:吴长龄 摄影: 信息来源:党政办 责任编辑:

摄影

亲爱的同学们:

走过整整一个甲子的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西安体院又迎来了2135名新生朋友,这是新学年学校最大的一件好事、喜事。老师、学长们都喜笑颜开、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

其实和大家一样,我也是这所学府的一个新兵,几个月前刚来到这里工作,也觉得所有都很新鲜,同时,也有些肤浅而又比较真诚的感悟,草成短文,和大家交流。

首先我想说:心系一个“爱”字比什么都重要。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这里的“爱”,指的不是家庭亲情之爱,也不是指英雄豪杰那样的人间大爱,而是新到这座城市、这个学府,进入新的学习、生活领域后,对“爱”字应该有一些更具体的理解。

爱这座城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先后共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一千三百年;这里开创过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里书写过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长安,长安,长治久安,风调雨顺,四季分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们可以到古城墙上,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可以到碑林,欣赏到书法的雄浑酣畅,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爱这所学府。六十年的积淀,西安体院已经形成了“诚厚俭朴、勤奋刻苦、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爱国荣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最现实的例子: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筹办、举办北京奥运会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中,管理、受理整个运动会竞赛事务的总裁判长,就是我们的一个老校友。看,把体育搞好了以后,荣光不荣光?!

爱体育这个行当。几年前,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休斯敦市入口处最显要位置的广告牌上,是来自东方大国的一个英俊少年——姚明的巨幅头像。姚明以他的球技、青春、幽默、阳光,让多少欧美人士赞羡,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年轻一代的看法。体育是一个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的无穷魅力吸引着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强健着人们的身体,也净化、美化着人们的思想情操。我特别建议朋友们都读一下顾拜旦先生的《体育颂》。他写到:“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 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你像是容光焕发的使者,向暮年人微笑致意。你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大地”。

尽快完成一个“转”字。三十多年前,我也和你们现在一样,从渭北农村,背着行李包来到这座城市的某个学校就学。在我看来,读大学和读中学有许多不同之处:要力争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中学学习阶段到大学学习的“转变”。中学,靠老师管,靠家长管;大学则是自己管自己更多一些,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靠的是自觉,靠的是一点一滴的修炼。比如,自觉维护集体宿舍卫生,吃饭、乘公交车自觉站队,晚上,按时熄灯、休息时不大声说话等等,所有这些大家还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去慢慢地去体会感悟吧。中学的课程,从早到晚排得满满,靠的是老师教、讲;而大学则不同,课程排得不是很满,靠的是我们自觉地进图书馆,钻图书馆,早早到图书馆占座位学习。一句话,大学是以自学为主。对我们体育专业学生来讲,还增加一个早到操场、球场去练习。过去你是中小学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一些过失之处,对此,大人、社会、包括舆论都可能会有一定的理解、包容;大学生活则是从少年向成人的转变。十八岁过了,在西方要举行成人礼,要到教堂向真主宣誓;中国古代对满二十岁的男子和满十五岁的女子也有严格的成人礼,这是对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认,它意味着一种认可,更意味着一种担当,一种对家长、对社会、也对自己的责任。

立足一个“练”字。体育是一个大行当,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在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超过100个,这还不包括民族、民间的一些项目。要做到样样通,啥都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人才人才,讲究“一专多能”,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我看首先要在“专”字上下功夫。“专”是特色,“专”是本质,“专”是安身立命之本,“专”是你走向社会的平台。当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之难,但我从学校就业中心,从很多老师那里了解到,真正篮球打得好,网球打得好,乒乓球打得好,羽毛球打得好,文章写得好的毕业生,就业并不难,你们的学哥学姐就是在“专”字上下了真功夫。“专”要靠吃苦,“专”要拜师,要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专”,要找“感觉”,“感觉”即对所学项目的悟性。我们体育院校学体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练好技术,还要了解这个项目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持续关注国内国际发展态势,掌握最新的训练方法、训练器材,学会运用最新的技战术,为你将来走上社会,管理体育打牢基础。

在此,我想多说几句。碰见我的一些中学校长,农科所所长这些朋友,我问道:“你过去是干什么专业的?”几乎听到一个共性的回答,也是对方感到最得意,最自信的答复:“我是教几何出身的”,“我是教代数出身的”,“我是教近代史的”,“我是搞育种的”,“我是搞土壤化学的”。过后我常想:这些友人,之所以能成为校长、所长,可能根子还在于一个“专”。

铭记一个“读”字。这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推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作为年轻朋友,你们热爱网络,熟悉网络,善于运用各类新兴媒体,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你们的长处。在有这个长处的同时,是不是还有这样一个情况:同学们早晨起来去操场、花园读书的现象有减少的态势,背课文的积极性有不高的现象。我是学社会科学的,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我想讲一讲我对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点粗浅感悟:读书读书,顾名思义就要“读”,要走动着读,要出声读,要带着激情和一股劲去读,这样才记得准,记得快。切记—“大拇指代替不了喉咙!”这是其一。其二,爱记笔记,善记笔记,学会速记。不管哪位老师上课,45分钟也好,90分钟也好,都是他多年潜心积累的成果,都是认真准备的结果。要珍惜和抓住每一次学习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地听,自觉自愿地动手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说句心里话,有时候周末进办公室,我感到最愉快的一件小事,就是翻阅前不久在党校学习时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其三,学会勤于动手,勤于练笔。“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一个人的文字写作才能、技巧,都是从实践中刻苦锻炼出来的。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写常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学到真本领。

深思一个“志”字。过去人们常说:“青少年有志向”,其实在我看来,中年人也有志向,老年人也有志向。文学前辈冰心先生,年过九十还笔耕不辍。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标题就是《人生—从八十岁开始》。此时此刻,我想专门和青年朋友谈谈立志的问题。我估计,立志成才,立志做大事,立志将来在社会中做一个有用的人,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要从自己的爱好出发,从自己的专业实际出发,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好各阶段性学习计划,安排好大学四年的生活。做为我们体育院校的新生,争当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素养的高水平体育教员、体育教练、体育产业开发经营人员,这可能比较现实一些。

时代呼唤英雄,时代需要精英,然而不同时代对“英雄”的理解有所区别。六十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需要的就是黄继光、邱少云;五十多年前,我们国家在经济上一穷二白,石油工业就需要王进喜;四十多年前,我们的粮食紧张,需要的就是陈永贵;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大业需要的就是袁庚那样的闯将。现在,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步入正轨,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真才实学的、政治素质好的实干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我们学校的“西体梦”,实现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梦想,都需要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堂课做起。在此,我也想引用几段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南开中学上学时,就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志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千古贤臣诸葛亮勉励我们:“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心巨愿……

带着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情怀和理念去学习,去生活,四年之后、七年之后我相信大家都会给自己、给家长、给母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吴长龄(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201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