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部
组织建设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首页>>党建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中国共产党90年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1-10-29

中国共产党90年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龚云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领域,又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战线。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1921年成立以后的90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重视作为文化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总结党90年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一、光辉历程: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洗礼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领导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文化生力军,把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科学的阶段,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1.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斗争。

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党领导党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团结进步知识分子,从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出发,不仅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新文化、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战胜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这一时期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主要靠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魅力和吸引力,依靠思想上的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党员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模范作用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感召。

对于这一时期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就,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奠立准备了思想材料,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前提。党创造了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前提,也积累了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初步经验。

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开始真正领导全国范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被纳入党的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

这一时期党的领导,是从根本制度上确立了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提出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改造,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习,批判了错误思想,培养了新一代科研人才;创建了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新的科研体系构架。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开辟了哲学社会科学广阔的发展前景。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1954年3月8日,党在制定的第一个系统地阐明发展我国科学工作政策的基本文件——《中共中央对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科学工作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生产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党必须关心科学研究工作,从各个方面为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创立有利的条件。” 为此,党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提出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论断,写进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国家根本制度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56年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发展和繁荣我国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1960年冬,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纠正和清理前一段时间左的错误思想,制定了科学工作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文件,中心就是纠正违反知识分子和百家争鸣政策的左的错误,探索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办法。

加强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领导。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明确要求:“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我们要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封建主义的思想,批评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样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思想的领导权。” 为此,党在建国初期领导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

加强了科研和教学机构建设。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就包括了若干社会科学研究所。1950年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充实了各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力量。195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为系统研究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组织基础。

加强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计划性。1956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12年(1956-1967)远景规划,第一次用规划形式提出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失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严重损害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惨痛的教训。这一时期开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的新局面,奠定了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基础和基本原则。

3.在改革开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中央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更为成熟、经验更加丰富,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党的领导,是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四个尊重”;实行“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加大培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切实坚持“二为”方向”;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实施马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等)。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关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把科学和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给予了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重要论断,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尽快补课;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提议组织力量,定好计划,迅速写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和著作;建议评选出好的著作,由党和国家给予奖励。他还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的领导,要通过计划来领导,做好后勤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党要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政策;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把思想理论工作放在正确轨道和重要地位上,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1977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是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同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以48号文件形式转发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这是中国共产党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颁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1983年成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986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规划课题。这两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哲学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1991年,江泽民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正确与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2001年8月,江泽民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7月,江泽民亲自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强调“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赋予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定位和使命,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2004年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发展交叉学科。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共中央的名义专门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制定的纲领性文件,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全党,“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强调要“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30周年,李长春代表党中央对中国社科院明确提出“三个定位”要求,即,努力把中国社科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对哲学社会科学论述最多的一次,为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这一时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阶段,也是党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改进了领导方式、提高了领导水平时期。

二、辉煌成就: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队伍日益壮大,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门类齐全、学科繁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应有尽有,呈现出前所为有的发展局面,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相比,毫不逊色。主要表现为:

队伍迅速壮大。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最关键的是科研队伍的壮大和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机构非常少,队伍极其薄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和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拥有全世界最大、最齐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自治区和一些地级市建立了地方社会科学院,形成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五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系统。现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工作的人员达四十几万人,其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就达到44万人。

学科体系不断健全。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开始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研究体系。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央的领导下,出版了一大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有中国特色的各门学科的文科教材,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央加大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共有20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与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新闻学、军事学、教育学、艺术学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学科构成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

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产生了一批有深度、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依靠国家支持和集体力量完成了一批泽及后代的学术文化大工程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第一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此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诸学科也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著,成长起像李达、艾思奇、王亚南、郭大力等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20世纪50-60年代,由中国史学会主编、众多历史学家参与选编的达250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惠及国内外数代历史学家,被誉为“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改革开放以后,由全国大批主要学者参与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社会科学各卷的出版,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总结之作和奠基之作;有全国数千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编撰的反应新中国建国以来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基本历程和经验的大型史书《当代中国》丛书(150卷),对研究新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历时11年、有3000多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完成的《中国国情丛书——百市县经济社会调查》(105卷),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国情具有重大意义。《甲骨文合集》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集大成;《殷周金文集》相当齐全地收录了现存的金文资料1.2万件,为考古学、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提供了条件。

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日益巩固,作用不可替代。

2、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90年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作出了重要贡献。

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形成了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服务党的大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好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社会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抨击了中国国情特殊论,指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为中国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的判断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历史依据;批判了改良主义道路,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面目,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发挥了批判的武器的作用,成为革命的有力工具。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农业合作化、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人口问题,以及哲学上的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结束不久,全党全国面临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任务,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社会科学理论界首先发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进程中,社会科学界面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都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拿出了高质量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路,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方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方面,都可以看到来自社会科学界的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智囊团”的推动下,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了更大的心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为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一直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整理,组织专家、学者对“二十四史”等重要古籍进行标点和校勘,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普及。在社会科学一些基础学科研究方面,出版了一批重要成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等。考古学上有一大批遗址发现并进行研究。在民族学方面,曾组织上千人参加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志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3套大型丛书。

改革开放后,在传承中华文明、普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巨大。《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以及》以及《全元文》、《全宋文》、《全宋史》等一大批古籍的整理出版,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郭沫若、范文澜的《中国史稿》、《中国通史》得以在新时期完成。白寿彝主编的22卷《中国通史》,是组织全国历史学家10余年完成的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著作。南京大学推出的200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总结了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余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1983年以来开展的全国《文艺集成志书》普查、搜集、整理和编撰出版工作,有5万多名艺术科研人员参加,已经出版了200多卷,全部出齐为310卷、4.5亿字。这是一项带有抢救性中华民族文化的浩大工程,被誉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发行量达300多万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5、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在国际学术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先人为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注意加强对外学术联系。新中国成立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加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对外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引进了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我国不少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被译介导国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获得了外国政府和权威学术机构授予的荣誉称号和奖励,增强了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我国学术机构对外学术交流遍及世界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受到重视并产生一定影响。

版权所有:西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站所有内容严禁转载、复制、镜像
E_mail:qs
@xaipe.edu.cn 电话:(029)884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