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网
首 页
中心动态 招聘信息 优秀毕业生 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 服务指南 中心概况 职业测评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通知公告
 
 
中心动态 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动态 >> 正文
西安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4        浏览次数: 次 

西安体育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目录

学校概况

第一篇  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系别构成

(二)生源构成

(三)民族构成

第二篇   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一、就业率

(一)各专业就业率

(二)毕业生升学及出境情况

二、就业流向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三、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二) 毕业生薪资水平及满意度

(三)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五)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第三篇 201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

(一) 毕业生行业及职位期待

(二) 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三) 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第四篇  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

第五篇 学校就业工作的特色举措

(一) “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三) 实施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帮扶计划

(四) 巩固既有就业市场,拓展新兴就业领域

(五) 开展就业培训,注重个性辅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六)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校概况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6所体育院校之一。学院前身为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 2001年,实行“中省共建、以省为主,体教共建、以体为主”的管理模式,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建校60多年来,学校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顺应社会经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展。近年来在稳定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成为全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本部校区、沣峪口校区和筹建中的鄠邑区新校区),教职工830余人,专任教师520余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 “陕西省三五人才”专家、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陕西师德先进个人等专家43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90人,其中本科生8173人,硕士研究生617人(含体育硕士)。现有21个本科专业(体育类专业7个,非体育类专业14个),涵盖了文、理、教、经、管、艺、医7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体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体育学)建设点,2个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西部体育与区域社会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拥有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  

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律,以服务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促进体育事业、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为已任,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为我国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高水平、高层次体育人才。

学校重视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等5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协作关系。近三年来,共组团派出72批,141人次分赴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执行有关学术交流、校际合作、国际比赛、援外执教、留学生交流等任务,扩大了国际影响。

 第一篇  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系别构成

2018届共有各类毕业生共2256人,分别分布在8个系和1个研究生部,其中本科毕业生201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9.2%,毕业研究生24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8%。

从表中可知,毕业学生中男生共有1499人,占总人数的66.4%,女生共757人,占总人数的33.6%,男女比约为1.98:1。

在2018届毕业系别中有五个系和研究生部的男生比都超过50%,分别是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健康科学系和研究生部。

学历

系别

总体

男女比例

男生所占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人数

本科

毕业生

体育教育系

451

19.99%

372

79

4.71:1

82.5%

运动训练系

668

29.61%

551

117

4.71:1

82.5%

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

109

4.83%

92

17

5.41:1

84.4%

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

113

5.01%

42

71

0.59:1

37.2%

武术系

85

3.77%

74

11

6.73:1

87.1%

健康科学系

105

4.65%

67

38

1.76:1

63.8%

体育传媒系

221

9.80%

71

150

0.47:1

32.1%

体育艺术系

260

11.52%

97

163

0.60:1

37.3%

合计

2012

89.18%

1366

646

2.11:1

67.9%

毕业

研究生

研究生部

244

10.82%

133

111

1.2:1

54.5%

合计

2256

100%

1499

757

1.98:1

66.4%

表1-1  2018届不同学历毕业生系别统计

涉及18个本科专业(方向),10个硕士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人数超100人的有4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舞蹈学专业)。本科专业涵盖新闻学、经济学、心理学、艺术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门类,研究生专业涵盖训练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

序号

专业

毕业研究生

比例

人数

比例

1

体育艺术学

3

1.23%

1

2

0.5:1

2

体育教育训练学

80

32.79%

40

40

1:1

3

体育人文社会学

21

8.61%

7

14

0.5:1

4

运动人体科学

9

3.69%

7

2

3.5:1

5

应用心理学

2

0.82%

1

1

1:1

6

民族传统体育学

7

2.87%

5

2

2.5:1

7

体育教学

65

26.64%

38

27

1.41:1

8

运动训练

18

7.38%

13

5

2.6:1

9

体育管理学

17

6.97%

8

9

0.89:1

10

社会体育指导

22

9.02%

13

9

1.44:1

小计

244

100%

133

111

1.20:1

序号

专业

本科毕业生

比例

人数

比例

1

体育教育专业

422

20.97%

349

73

4.78:1

2

特殊教育专业

29

1.44%

23

6

3.83:1

3

运动训练专业

668

33.2%

551

117

4.71:1

4

社会体育专业

82

4.08%

70

12

5.83:1

5

休闲体育专业

27

1.34%

22

5

4.4:1

6

经济学专业

40

1.99%

14

26

0.54:1

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40

1.99%

10

30

0.33:1

8

市场营销专业

33

1.64%

18

15

1.2:1

9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85

4.22%

74

11

6.73:1

10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32

1.59%

29

3

9.67;1

11

应用心理学专业

40

1.99%

15

25

0.6:1

1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33

1.64%

23

10

2.3:1

13

新闻学专业

39

1.94%

7

32

0.22:1

14

英语专业

40

1.99%

12

28

0.43:1

1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42

7.06%

52

90

0.58:1

16

表演专业

98

4.87%

54

44

1.23:1

17

舞蹈学专业

134

6.66%

33

101

0.33:1

18

音乐专业

28

1.39%

10

18

0.56:1

小计

2012

100%

1366

646

2.11:1

表1-2  2018届研究生各专业毕业人数

表1-3  2018届本科各专业毕业人数

(二)生源构成

2018届不同学历阶段的毕业生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共有2256人,其中省内生源有1245人,省外生源共1011人,人数较多的省份是陕西省(1245,55.18%)、山西省(253,11.21%)和甘肃省(145,6.42%)。

生源地

毕业研究生

本科毕业生

总体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省内

陕西

101

4.47%

1144

50.70%

1245

55.18%

省外

北京

0

0%

10

0.44%

10

0.44%


天津

0

0%

1

0.04%

1

0.04%


山西

38

1.68%

215

9.53%

253

11.21%


河北

7

0.31%

32

1.41%

39

1.72%


辽宁

1

0.04%

7

0.31%

8

0.35%


黑龙江

0

0%

6

0.26%

6

0.26%


吉林

0

0%

2

0.08%

2

0.08%


安徽

11

0.48%

33

1.46%

44

1.95%


山东

14

0.62%

94

4.16%

108

4.78%


江苏

0

0%

24

1.06%

24

1.06%


江西

0

0%

9

0.39%

9

0.39%


浙江

0

0%

30

1.32%

30

1.32%


福建

0

0%

2

0.08%

2

0.08%


广东

2

0.08%

8

0.35%

10

0.44%


广西

1

0.04%

2

0.08%

3

0.13%


河南

24

1.06%

54

2.39%

78

3.45%


海南

0

0%

4

0.17%

4

0.17%


湖北

11

0.48%

59

2.61%

70

3.10%


内蒙

2

0.08%

30

1.32%

32

1.41%


湖南

4

0.17%

31

1.37%

35

1.55%


云南

1

0.04%

4

0.17%

5

0.22%


四川

1

0.04%

5

0.22%

6

0.26%


贵州

2

0.08%

2

0.08%

4

0.17%


重庆

2

0.08%

4

0.17%

6

0.26%


宁夏

2

0.08%

18

0.79%

20

0.88%


新疆

3

0.13%

46

2.03%

49

2.17%


甘肃

16

0.70%

129

5.71%

145

6.42%


青海

1

0.04%

7

0.31%

8

0.35%


合计

244

2012

2256

表 1—4 2018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统计

(三)民族构成

2018届共有少数民族本科毕业生8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4.08%,分别来自18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回族、满族、蒙古族。汉族本科毕业生1930人。

2018届共有少数民族毕业研究生5人,占毕业研究生总人数的2.05%,分别是回族3人、土家族2人。

 

 

第二篇   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一、就业率

(一)各专业就业率

2018 届共有各类毕业生共2256人,分别分布在8个系和1个研究生部,其中本科毕业生2012人,研究生244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5.59%,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5.34%,就业人数1717;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为87.70%,就业人数214人;详情见下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1

体育教育专业

368

87.20%

2

特殊教育专业

27

93.10%

3

运动训练专业

551

82.48%

4

社会体育专业

70

85.36%

5

休闲体育专业

24

88.88%

6

经济学专业

31

77.5%

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36

90%

8

市场营销专业

29

87.87%

9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72

84.70%

10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2

68.75%

11

应用心理学专业

39

97.5%

1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8

84.84%

13

新闻学专业

28

71.79%

14

英语专业

34

85%

1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31

92.25%

16

表演专业

73

74.48%

17

舞蹈学专业

127

94.77%

18

音乐专业

27

96.42%

小计

1717

85.34%

表2—1 2018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学历层次

院系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本科毕业生

体育教育系

395

87.58%

运动训练系

551

82.48%

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

94

86.23%

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

96

84.95%

武术系

72

84.70%

健康科学系

89

84.76%

体育传媒系

193

87.33%

体育艺术系

227

87.30%

小计

1717

85.34%

毕业研究生

研究生部

214

87.70%

表2—2 2018届毕业生各系(部)就业率统计

有4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超过学院平均就业率水平。

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0%,男生就业人数为112人,女生就业人数为102人,其中应用心理学、体育社会指导、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学4个专业的就业率都超过了学院研究生平均就业率水平。

序号

专业名称

人数

就业率

1

体育艺术学

2

66.66%

2

运动训练

15

83.33%

3

运动人体科学

6

66.66%

4

应用心理学

2

100%

5

体育人文社会学

13

61.9%

6

体育教育训练学

78

97.5%

7

体育教学

60

92.30%

8

民族传统体育学

5

71.42%

9

体育社会指导

21

95.45%

10

体育管理学

12

70.58%

小计

214

87.70%

表2—3 2018届研究生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二)毕业生升学及出境情况

2018届本科毕业生升学人数为92人,升学率为4.57%,升学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出国 8人,出国率为0.39%。

序号

专业名称

人数

1

运动训练专业

14

2

音乐专业

1

3

休闲体育专业

1

4

应用心理专业

2

5

经济学专业

4

6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5

7

新闻学专业

3

8

舞蹈学专业

13

9

体育教育专业

28

10

市场营销专业

2

11

社会体育专业

4

1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2

1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1

14

表演专业

9

15

英语专业

3

小计

92

表 2-4 2018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统计

二、就业流向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8届本科毕业生已就业1717人,其中升学、出国的有100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82%;到国有企业的有38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21% ;到三资企业的有3人,占0.17%;到其它企业的有844人,占49.16%;到高等教育单位的有12人,占0.70%;到科研设计单位的有1人,占0.06%;到机关单位的有14人,占0.82%;事业单位的有54人,占3.15%;到部队的有2人, 占0.12%;到医疗卫生单位的有12人,占0.70%;到城镇社区的有3人,占0.17%;到中初教育单位的有209人,占12.17%;到农村建制村的有1人,占0.06%;其它就业渠道的有424人,占24.46%。

图 2-5  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2018届毕业研究生已就业214人,升学3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40%;到中初教育单位的有30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4.02%;到其他企业的有51人,占23.83%;到其他事业单位的有3人,占1.40%;到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的有4人,占1.87%;到高等教育部门的有39人,占18.22%;到医疗卫生单位有2人,占0.93%;到城镇社区的有3人,占1.40%;其他79人,占36.92%。

 

图2-6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在已就业的1615名本科毕业生(不含升学、应征义务兵及出境毕业生) 中,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北、福建、上海等)的有128人;到陕西、甘肃、宁夏、重庆、贵州、四川等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有1311人(其中在陕西省就业的有1225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5.85%);到中部地区(河南、山西、安徽、湖北)的毕业生有176人。

图 2-7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

在已就业的211名毕业研究生中(除升学3人),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福建、河北)就业的有10人;到四川、贵州、重庆、宁夏、甘肃、陕西等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有181人(其中在陕西省就业的有168人, 占到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的92.82%);到山西、安徽、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有20人。

图 2-8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地区分析

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划分为高校所在地(陕西省)和外地(陕西省外),统计分析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分布,得到就业地区分布百分比。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其中本科毕业生为1225人(75.85%),毕业研究生为168人(79.62%)。如下图所示:

图2-9  2018届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省内外就业率

三、就业质量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为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对2018届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按各专业就业人数的30%比例为抽查对象进行电话访谈,其中76.18%的学生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具体样本分布如下表:

序号

专业名称

已就业人数人数

抽样人数

满意现工作占比

1

体育教育专业

368

111

71.17%

2

特殊教育专业

27

8

37.5%

3

运动训练专业

551

124

71.77%

4

社会体育专业

70

21

76.19%

5

休闲体育专业

24

8

62.5%

6

经济学专业

31

10

30%

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36

11

90.91%

8

市场营销专业

29

9

33.33%

9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72

22

81.82%

10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22

7

85.71%

11

应用心理学专业

39

12

50%

1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8

9

88.89%

13

新闻学专业

28

9

100%

14

英语专业

34

11

63.64%

15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131

22

90.91%

16

表演专业

73

23

78.26%

17

舞蹈学专业

127

38

86.84%

18

音乐专业

27

9

100%

19

研究生

214

65

93.85%

小计

1717

529

76.18%

表2-10  2018届毕业生各专业抽样调查人数一览表

(二)毕业生薪资水平及满意度

对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进行了电话访谈,随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本科毕业生在3000-4000元占比最多,毕业研究生的薪资在5000以上的占比最多,毕业研究生的薪资在4000以上的要多于本科毕业生,详情如下图所示:

图  2-11 2018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薪资状况(单位、;元/月)

在薪资满意度方面:2018届本科毕业生对薪资满意的占62.07%,毕业研究生占81.54%。

 

图 2-12   2018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对现工作的满意度状况调查

(三)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调查的2018届的毕业生中,72.78%毕业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与他们在学校所学专业相关,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为70.69%,毕业研究生的相关度为87.69%。对不相关的原因进行询问,最后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图  2-13   2018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专业不相关原因调查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应毕业生的质量,进而可以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对于完善我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86家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情况问卷调查如下图所示:90%的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图  2-1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能力评价如下图所示:其中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20.78%)、“适应能力”(15.58%)和“社交能力”(15.15%)这三项素质比较强;而“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则相对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

图  2-1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第三篇 201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

 (一)毕业生行业及职位期待

在2019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待调查问卷中,学生意向较高的行业有“教育”(19.8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43%);“金融业业(6.64%)”;“房地产业”(5.88%)等。

图3-1   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意向调查

在就业职位意向的选择上,“公务员”(18.13%);“体育工作人员”(16.50%);“教学人员”(15.18%)等。

图  3-2   2019届毕业生就业职位意向调查

(二)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对我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进行调查,其中5000元以上占比最高,其次是工资不限,具体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  3-3   2019届毕业生就业薪资期待

(三)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根据对2019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反馈,其中影响毕业生就业决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薪资福利”(21.37%)、“职业发展前景”(19.08%)、“单位所在地”(17.81%)和“专业相关度”(17.43%)。

图  3-4   2019届毕业生就业决策影响因素

第四篇  毕业生就业需求情况

在2018届就业招聘活动中,我校共举办了两场大型招聘会和28场宣讲会,参会单位300余家,提供招聘岗位5000余个。利用QQ、微信、校园官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400余个。2018年我校毕业生供需比约为1:2.4。

招聘会类型

场次

参会单位数

提供岗位数

大型招聘会

2场

200余家

4000余个

小型专场招聘会和宣讲会

31场

28家

400余个

网络发布就业信息

-

-

1000余个

表 4-1  招聘会及岗位提供情况表

据2018年招聘数据统计,用人单位主要为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以及北京、天津、广州等重要城市;涵盖了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在内的17个行业。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岗位信息进行分析发现:需求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为18.4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比为2.02%)、“教育业”(占比为19.80%)“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为2.15%)“信息输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为2.09%)“制造业”(占比为2.4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比为4.24%)“金融业”(占比为6.64%)“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为2.21%)“建筑业”(占比为2.59%)。单位性质方面,民营企业是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第一大户(占来校招聘用人单位总数的48.23%),排在第二位的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关等,占比为39.47%,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单位,占比为12.3%,招聘岗位涵盖了教学人员、体育工作人员、金融业务员、电台主持人、企业管理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等。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企业、教育行业、升学出国、事业单位以及小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从医从教、预征入伍、自主创业和国家、地方基层项目,而大部分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民营、国营或其他企业。

第五篇学校就业工作的特色举措

(一) “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摆在学院工作的重要位置,组织保障实施“一把手”工程。调整院系两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就业责任,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的四到位,为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重视就业信息化建设,以学院就业网为主要载体,安排专人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短信等传播手段发布就业需求及专场招聘会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发放《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和《自主创业宣传手册》,使毕业生及时获取就业创业信息和政策解答;编纂《2019届毕业生专业介绍手册》,向用人单位广泛宣传我院毕业生。建立就业情况定期统计汇报和就业信息核查制度。做好已就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所需。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边疆和小微企业就业,逐步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2018年共有30余名毕业赴新疆、西藏等边远基层地区工作。积极为师范类毕业生创造条件,努力做好教师资格证的申报、资审和办理认定工作,2018年共有515名师范类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证 。承担全院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2018 年共有 2400余名学生取得二级乙等或以上普通话证。组织服务好每一次双选招聘会、专场招聘会、招聘宣讲等,为毕业生最大力度的整合招聘资源。

(三) 实施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帮扶计划

制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计划》,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学院、各系(部)成立相应帮扶领导小组,对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施行“一生一策”“一对多”“一对一”精准帮扶,实现100%就业;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充分就业。积极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做好找工作过程中受挫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2018年为126名贫困毕业生办理求职补贴,共计 12.6万元。

(四) 巩固既有就业市场,拓展新兴就业领域

(1)精心组织各类就业招聘活动。我院每年都会举办两场大型综合类校园招聘会。参会企业达到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招聘岗位近3000个,不间断的定期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30余场,全年通过校园就业市场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达到5千余个。实践证明,举办校内招聘会,具有以下效果:一是就业成本低,二是就业信息真实,三是就业环境安全,四是就业信息针对性强,五是签约成功率高,很适合毕业生就业需求。(2)认真做好就业市场调研与开拓,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加强人才需求量大的东部地区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开拓工作。(3)加强对基层、边疆就业岗位的宣传和推送力度,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建功立业。(4)是搭建校友与母校互动的平台,形成校友促进就业局面。

(五) 开展就业培训,注重个性辅导,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毕业生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多举措、多渠道、多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全面开展职业(学业)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从一进校便关注就业、认识就业、了解就业竞争力,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拉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把求职平台搭建在校内,通过举办“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求职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通过举办免费考研辅导班、公务员考试培训、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及相关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进一步浓郁毕业生考研和报考公务员的氛围,努力提高毕业生的报考率和成功率。

(六)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院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职业素质。为了彰显这种优秀的品质,我院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定期举办“创业明星进校园”活动,以访谈形式邀请多位创业明星现身说法,为有创业意向的在校大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心得体会,搭建起创业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积极做好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宣传、引导和支持工作。学校设立创业实习基地2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1个;开展创业培训项目2个;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4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5万元。近年来,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制定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西安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地址: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   办公电话:029-88409790      传真:029-88409790      邮编:710068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